文︱刘澜昌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在8月1日生效,为法币稳定币发行人设立发牌制度。这将是香港数字金融起飞的一个里程碑。按估算,全球稳定币总市值约为2400亿美元,而去年全球稳定币交易量已超过20万亿美元。随着数位资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市场对稳定币的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加。香港金融管理局表示,条例生效后,将尽快处理收到的牌照申请,以便合资格的申请人开展其业务,为香港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带来新机遇。

笔者留意到,当前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货币体系也正经历深刻变革,数字货币异军突起,一方面是美元霸权衰落过程中的产物,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在利用这一新武器去延缓美国霸权的衰落。这是我们观察香港特区政府勇敢推出稳定币的一个国际大维度。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香港稳定币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独立推出,与在中国内地还设有防火墙。目前,中国内地基于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考量,对加密货币采取严格监管,包括禁止炒作及限制交易,这是大国治理中 “守底线” 的必然选择。而“一国两制”的香港特区政府,则要主动作为在“国家整体安全”与“全球创新前沿” 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风险隔离的试验田”与“内外连接的转换器”。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明确表示,香港有防火墙,风险不会传导至内地。同时,香港作为稳定币的试验田,其探索及经验亦可供内地参考。正是这两个维度的观察,对于特区政府的主动勇敢创新尝试,是值得高度赞赏。
当前,美元霸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美元指数累计下跌10.7%,创下自1973年以来的最差半年度表现,全球央行黄金持有量飙升至历史新高,美国公共债务已逼近36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去美元化趋势加快推进。传统国际投资者对美债的信任度持续下滑——中国连续三个月减持美债,持仓降至7654亿美元;沙特央行将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压缩到52%,创十年最低。然而,美元稳定币成为缓解美债压力的关键工具,这类锚定美元价值的数字资产,凭借其无摩擦交易、全天候可用和跨境高效清算的特性,正迅速渗透全球贸易与金融体系。根据美国财政部国债谘询委员会分析,稳定币发行商持有的短期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1200亿美元,且这一数字正呈指数级增长。专家指出,美元稳定币的崛起揭示了国际货币体系演进的核心矛盾:效率与主权难以兼得。在效率至上的数字时代,独立国家若无法提供与美元稳定币匹敌的公共品,货币主权的让渡或将不可避免。这场货币战争没有硝烟,却重塑着每一个国家掌控自身命运的能力。
所以,香港稳定币的诞生,即具有百年大变局下全球经济金融权力结构的重塑的核心特征。通俗讲,香港特区代表国家率先杀入这个国际竞争的“新战场”。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体系依然主导者,2023年通过《稳定币监管法案》,明确对合规稳定币的法律认可,本质上是通过将美元信用延伸至数字领域,巩固美元在全球支付、储备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此背景下,香港推进稳定币发展绝非被动跟随,而是主动参与全球数位金融规则制定的战略选择。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若在稳定币领域缺席,不仅会错失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升级机遇,更可能在全球资本流动、资产定价的数位化转型中被边缘化。通过《稳定币条例》建立清晰的监管框架(如发牌制度、储备金要求、赎回机制等),香港既能吸引全球优质稳定币项目落地,又能凭借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成为数位金融标准的 “输出者” 而非 “跟随者”。这种创新尝试,本质上是在百年变局中为中国争取数字金融领域的话语权,避免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反复运算中陷入被动。
事实上,美国通过稳定币立法将美元影响力延伸至加密领域,但香港稳定币的发展为跨境支付提供了美元稳定币的替代选择。截至 2025 年,非美元稳定币的市场份额正以每月 1.2% 的速度增长,港元稳定币和潜在的人民币稳定币有望减少对美元结算的依赖。香港持牌交易所支持港元稳定币与法币的双向兑换,数字人民币与港元稳定币的协同应用,可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区域性的数字支付闭环,削弱美元在该区域的主导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香港对于加密货币就采取积极创新、勇于尝试的态度。内地金融家曾讨论过:中央会否把收缴来价值千亿的19万枚比特币交给香港吗?比特币在国内暂时不具备合法性,但谁能想到咱们中国居然还是比特币持有大国,其持有的比特币数量仅次于美国。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持有收缴得来的比特币高达19万枚,市值超过178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达1300亿。这一巨额价值不仅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也让不少香港专家开始思考中国是否应该探索比特币储备的可能性。事实上,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特区,已在虚拟资产应用和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目前,根据《香港稳定币条例》,香港创新性地提出了“指明稳定币”概念,对应的是“价值锚定监管”的模式。所谓“指明稳定币”概念,即参照一种或多种官方货币,或金管局指定的计算单位或经济价值储存形式以维持稳定价值的稳定币。监管聚焦于两类活动:在香港发行指明稳定币;或在香港以外发行但宣称锚定港元价值的指明稳定币。这一设计既确保了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受到监管,又为其他稳定币留有一定空间。
同时,“风险隔离”亦有创新试验: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既不同于内地的严格限制,也区别于部分国家的放任自流,而是通过 “牌照化管理 + 全额储备 + 跨境协同监管” 构建 “可控创新” 模式。例如,要求稳定币发行人以高流动性资产全额储备,确保用户可随时赎回,从源头降低挤兑风险;同时,通过与内地监管机构的协作机制(如资讯共用、风险预警),防止香港的创新风险向内地传导。这种 “防火墙” 式的设计,既满足了全球资本对数字金融创新的需求,又守住了国家金融安全的底线。
长远而言,香港稳定币的发展具“内外连接”的战略价值,天然具备“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可以成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CNH 稳定币)的最佳试验场,通过数字形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中的使用场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 这与国家金融开放战略形成协同;另一方面,它能以国际投资者熟悉的规则体系,吸引全球资本通过香港参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同时将内地的数位金融实践(如数位人民币)与国际市场对接,实现 “内外双向赋能”。这种发挥“一国两制”下的制度弹性,使得香港既能规避内地 “一刀切” 监管可能错失的创新机遇,又能避免完全照搬国际规则可能带来的风险外溢,最终形成 “创新不逾矩、开放不失控” 的独特路径。
总之,香港特区政府推行稳定币的战略举措,加入抢占全球虚拟资产监管话语权的战团。在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均在探索加密资产监管之际,香港通过先行先试,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提供了稳定币监管的“香港方案”。其次,这是香港完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重要补充,通过搭建透明、可预期的监管体系,平衡创新与风险。此外,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带来深远影响,将吸引合规的全球虚拟资产企业和人才集聚香港,增强其作为创新金融枢纽的吸引力;同时,明确的监管框架将提升投资者信心,扩大市场规模,为香港金融业开辟新的增长点。稳定币的规范发展将促进香港与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数字支付互通,强化其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必将极大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香港不仅仅是维持传统“纽伦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还要成为一个带着“全球虚拟资产枢纽”标志的国际金融中心。